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單列成項、并進行具體部署,為推動金融資源更好服務“三農”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近期,重慶三峽銀行課題組(以下簡稱“調研組”)深入12個區縣及鄉鎮開展金融助力鄉村振興調研走訪。調研結果表明,“三農”融資擔保市場發展面臨五大問題。
1
問題一,農業農村融資擔保業務市場發展面臨重大壓力
16家融資擔保機構的問卷調查結果統計,12個區縣及鄉村領域的融資擔保金融市場呈現三大特點、并有下行趨勢,農業農村融資擔保市場發展面臨重大壓力、前景不容易樂觀。一是融資擔保公司在保余額呈現下降趨勢。據統計,截至2020年末,16家融資擔保機構在保余額66.68億元,比2019年下降8.88億元,下降幅度為11.8%。其中在保余額下降額度最大的某某縣為11.59億元,下降幅度高達81.68%。二是融資擔保公司在保余額下降面廣。16家融資擔保機構中就有11家融資擔保公司在保余額下降,下降面高達68.75%。三是融資擔保機構在保余額下降比例高。據統計,截至2020年末,11家融資擔保機構在保余額為56.96億元,比2019年下降18.08億元,下降比例高達31.74%,相比16家融資擔保機構平均下降比例11.8%多下降了19.94個百分點。
2
問題二,農業農村融資擔保業務市場占比呈現下降趨勢
12個區縣擁有8家農業農村融資擔保機構(占整個區縣領域融資擔保機構16家的50%),其主要職能職責定位為面向鄉村領域、服務“三農”建設、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但在實踐運行過程中偏離職能職責定位,出現了農業農村融資擔保非農化現象。一是從總體情況看,“三農”融資擔保市場業務占比下降。據統計,截至2020年末,16家擔保融資機構“三農”融資擔保業務市場占比為26.13%,比2019年下降0.65個百分點。二是從專營情況看,職能定位為“三農”的融資擔保機構融資擔保業務市場占比下降較為明顯。據統計,截至2020年末,8家專門從事農業農村融資擔保職能職責的“三農”融資擔保業務市場占比為34.07%,比2019年下降0.96個百分點,相比16家融資擔保機構2020年農業農村融資擔保業務市場占比平均下降水平0.65個百分點多下降0.31個百分點。三是農業農村融資擔保業務市場呈現萎縮狀態。據統計,8家專門面向鄉村領域、服務“三農”建設的融資擔保機構,2020年在保余額26.81億元,比2019年下降10.03億元,下降幅度高達37.4%。四是 “三農”融資擔保非農化現象突出。據統計,截至2020年末,8家專門面向鄉村領域、服務“三農”建設的融資擔保機構用于非農領域的融資擔保業務占比高達82.9%。五是直接性的農業農村客戶融資擔保市場占比不高。據統計,截至2020年末,8家專門面向鄉村領域、服務“三農”建設的融資擔保機構,直接用于“三農”客戶的融資擔保業務市場占比僅為17.06%、并且比2019年下降0.3個百分點。
3
問題三,農業農村融資擔保業務市場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
問卷調研表明,農業農村融資擔保金融服務市場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發展不協調、不充分、不平衡問題仍然存在。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城鄉發展差距大,區縣城市領域融資擔保業務多、鄉村鄉鎮融資擔保業務少,區縣城市領域融資擔保業務市場占比高達80%以上、鄉村鄉鎮融資擔保業務市場占比不足20%。二是區縣之間發展不平衡,少數區縣融資擔保業務發展好、管理水平高、內部控制力強,多數區縣融資擔保業務發展較差、管理欠佳、控制不力,出現了風險集聚不良情況。三是行業結構不盡合理,融資擔保機構的重點服務行業多為工業、商業,鄉村鄉鎮農業產業特別少。四是客戶結構有待優化調整,融資擔保對象突出表現為法人公司客戶多、自然人客戶少,工商企業客戶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企業以及非法人企業客戶少。五是直接性“三農”融資擔保客戶占比極低。在非常有限的鄉村鄉鎮融資擔保服務領域中,間接性涉及的“大三農”“縣域三農” 融資擔保業務市場群體相對較多,直接性涉及的“小三農”“鄉村三農” 融資擔保業務市場群體更少,也即是說直接性的真正用于“三農”領域發展的鄉村融資擔??蛻粽急炔蛔?0%,最少的占比僅有5%。
4
問題四,農業農村融資擔保機構經營風險管理控制困難增大
一是不少區縣農業農村融資擔保機構在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專業技能等方面面臨挑戰,并與現代化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從而導致融資擔保公司風險集聚暴露。例如某某區設有農業農村融資擔保、國有資產融資擔保、微型企業融資擔保三家融資擔保機構,共計注冊資本金5.4億元,2020年累計實現融資擔保金額、年末在保余額分別為8.25億元和20.25億元,比2019年15.69億元、23.52億元分別減少7.44億元和3.27億元,分別減少了47.42%和13.90%;三家融資擔保機構2019年、2020年兩年累計代償融資擔保貸款金額10.97億元(2019年代償金額4.66億元、2020年代償金額6.31億元)。由于融資擔保的代償客戶不斷增多、代償債務不斷增加、代償到期融資金額不斷增大等多方面原因,導致這個區的三家融資擔保機構經營風險加快積聚暴露,2020年末這個區擔保貸款賬面不良多達12.23億元,通過加快處置化解措施后,2021年6月末仍有擔保貸款賬面不良9.45億元。二是不少區縣農業農村融資擔保公司撥備覆蓋率低、提取金額嚴重不足,對融資擔保市場服務能力形成挑戰。
5
問題五,農業農村融資擔保資本實力不強
12個區縣16家擔保融資公司中,國有獨資11家、國有控制4家、合資1家,分別占比為68.8%、25%和6.3%。16家融資擔保公司擁有注冊資本25.44億元,平均每家擔保公司1.59億元,融資擔保公司注冊資本最大的3億元、最小的1億元,注冊資本實力相差2億元。從區縣領域社會經濟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及強化“三農”建設尤其是突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角度看,強化區縣擔保機構注冊資本實力,充分高效發揮區縣農業農村融資擔保功能作用,更加有效服務鄉村振興、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需要加快助力。
6
助力“三農”融資擔保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黨中央十八大以來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金融業應主動轉型思想、彰顯擔當作為,加快扭轉區縣“三農”融資擔保市場發展的被動局面,全面提升區縣“三農”融資擔保服務能力,深入推進“三農”融資擔保高質量發展,進而助推鄉村振興、“三農”建設及城鄉融合發展高質量。
—— 搭建完善“中央-市級-區縣”三級農業農村融資擔保體系
一是爭取國家融資擔?;鸬母噘Y金支持,建立完善形成原擔保機構、市級再擔保機構、國家融資擔?;鸷豌y行按照適當比例進行風險分擔的風險分擔機制。二是搭建完善“省-市-縣”級涉農融資擔保體系。通過?。ㄊ校┘壣孓r融資擔保平臺與各區縣農業融資擔保公司開展聯合擔保、早擔保等形式的“上下”合作。三是做大做強做優?。ㄊ校┘夀r業農村融資擔保機構。四是大力培育區縣農業農村融資擔保機構。以縣級農業農村融資擔保機構為基礎,充分發揮其與企業距離最近、擔保業務管理方面的最直接優勢,以直接融資擔保為主,創新服務產品和服務方式,為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擔保金融服務。
—— 加快有效提升“三農”融資擔保金融服務能力
調查問卷涉及的12個區縣16家擔保融資公司中,國有獨資11家、國有控制4家、合資1家,分別占比為68.8%、25%和6.3%。16家融資擔保機構注冊資本25.44億元、平均1.59億元,融資擔保機構注冊資本最大的3億元、最小的1億元,注冊資本相差2億元,補充注冊資本、增強擔保實力迫在眉睫。一是增強農業農村融資擔保公司資本實力。由于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農業農村融資擔保公司多由地方政府發起設立,市場化資本投入較少。由于農業農村融資擔保“準公共產品”屬性,農業農村融資擔保公司經營利潤應減少現金分紅甚至不分紅,爭取更多的利潤留成,進一步增加融資擔保業務經營發展的內生動力。二是提升融資擔保公司風險防控能力。三是強化專業技能培訓學習,提升融資擔保業務管理水平。四是堅守融資擔保業務底線,嚴格規范操作行為,加強風險管理控制,以高質量融資擔保金融服務高質量“三農”發展。
—— 切實防范農業農村融資擔保經營發展“非農化”
農業農村融資擔保公司為農而生,但是,目前不少區縣農業農村融資擔保公司在服務“三農”、支持鄉村振興、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方面產生了迷茫和問題。對此,農業農村融資擔保公司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切實防止“非農化”風險。一是各區縣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區縣現有的農業農村融資擔保公司應切實加強職能職責管理、推進做大做強做優,沒有設立農業農村融資擔保公司的區縣應專設農業農村融資擔保公司,努力提升農業農村融資擔保金融服務覆蓋面。二是農業融資擔保公司應在產品設計、渠道建設、審批流程、服務領域、支持行業等方面開展創新,充分體現農業農村融資擔保的核心要務與本質要求,聚焦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三農”發展的薄弱環節以及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主要目標任務,深入推進農業農村融資擔保業務市場健康持續發展。三是區縣融資擔保機構應當切實轉變經營作風,堅持融資擔保服務下沉鄉鎮、下沉村社、下沉田間院壩,直接服務于農業農村農戶,進而打通鄉村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進一步提升鄉村農民的融資擔保金融服務獲得感、滿意感、幸福感。四是強化融資擔保機構的履職效能監管,確保區縣農業農村融資擔保公司支持“三農”發展、服務鄉村振興的發展方向不脫軌、市場定位不偏離、職能職責不弱化。
—— 多方聯手合作共贏“三農”融資擔保金融發展新格局
農業農村融資擔保作為金融業支持鄉村振興、服務“三農”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涉及多方面、多層面、多行業,需要地方政府、擔保業、銀行業、保險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企業、農戶多方聯手共進,全面協同作戰,共同發揮作用,從而形成政府統管、擔保公司主辦、商業銀行協辦、保險機構配合、融資主體(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農戶)參與的“三農”融資擔保金融服務發展新格局。尤其是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兩手(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相互促進、深度融合發展,突出政府主導、市場引導、政策宣導和擔保方主辦、銀行方承辦、融資方協辦、保險方補辦功能作用,多方聯手合作、相互搭臺唱戲,實現共贏多贏,協同推進鄉村“三農”建設和融資擔保行穩致遠向前發展。
(來源:當代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