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加快融資擔保行業改革發展有關事項。主要包括機構模式、資金補償、財稅支持、創新監管等五方面內容。應該說是項全新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金融改革,充分表明了國務院對解決中小微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堅強決心和迫切心情。
可以說,抓住了當前金融改革主要矛盾,對解決實體經濟融資困局和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必將起到重要作用。就當前而言,推動融資擔保業改革能產生三大社會功效:抓準了當前金融與實體經濟難以對接的“病根”,可為“雙創”提供發展契機。當前銀行不缺資金,缺的是信貸風險分散機制,這需要推進融資擔保業改革,由政府出面建立統一融資擔保機構,才能提供銀行與實體經濟“媾和”美滿場所。而且,目前中小微企業和“三農”大都處于無抵押物、無擔保狀態,政府如果不提供政策性融資擔保,就無法解決貸款難問題。這次政府分層建立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可切實解決中小微企業“先天不足”問題,彌補融資體制機制缺陷:
一可為“雙創”提供便捷融資通道。據相關資料,我國小微企業仍有22萬億資金缺口未能通過有效融資渠道解決,整體市場融資需求空間巨大。另據全國工商聯調查,全國95%的小微企業沒有與金融機構發生過任何借貸關系。特別是在經濟緊縮時期,金融機構更愿意將信貸資金投向國有大型壟斷企業,使小微企業信貸更加困難。而“雙創”都是普通民眾,大部分人缺乏足夠貸款抵押品,不符合銀行貸款條件,要想融資困難重重。當時之時,政府新組建融資擔保機制體系,無異于“及時雨”,能有效解決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難題,可真正打通銀行信貸資金流向“雙創”通道,能推動銀行與“雙創”深度鍥合,使銀行與實體企業迅速組成新的“婚姻家庭”,結出豐碩果實。
二可有效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過去由于缺乏政府融資擔保體系,中小微企業抵押物不足只得轉向第三方擔保或一些民營融資擔保公司,貸款利率本已較高,再加上各種手續費、擔保費等,最終企業融資成本超過10%以上,對經營微利的中小微企業無異于雪上加霜;加上不少民營融資擔保公司實質脫變為“高利貸公司”,小微企業承擔高利盤剝之苦,加大了經營成本和資金壓力,威脅企業生存發展。尤其一些中小微企業為勉強生產經營,被逼向民間高利貸漩渦,更被在脖子上套上了絞繩,隨時面臨死亡威脅。而中央政府審時度勢,要求各級政府及時加快新的融資擔保機制和體系建設,“花小錢辦大事”,可發揮財政“四兩撥千斤”作用,撬動更大規模信貸基金,不僅可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源源不斷信貸資金之水,更加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為“雙創”插上了騰飛翅膀。消除了過去融資擔保行業散亂差等混亂局面,有利于行業整體規范、可持續發展。我國融資擔保行業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歷數十年時間,規??芍^不小,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但由于相關監管機制不完善,行業發展存在擔保亂、利率高、內耗式競爭嚴重等行業突出問題;尤其一些融資擔保機構抽逃資本金、關聯交易等違法違規問題十分突出,對行業整體聲譽和銀擔合作帶來了負面影響,無法發揮出整體高質量、高效率服務優勢。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擔保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2015年版)》顯示,2014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為15.76萬億元,比上年多2.93萬億元。
其中,全國融資性擔保行業在保余額總計19120億元,增長66.22%。融資性擔保貸款余額12747億元,增長42.73%。從表面上看,發展規模和融資擔保數額已相當可觀,但從全行業來看,各地相互分割,整體呈現“數量多、規模小、實力弱”特點,市場競爭過度,擔保業務能力,并缺乏統一運作模式和風險內控機制。尤其一些擔保公司為了生存或獲取高額利潤而“誤入歧途”,演變成了地道的高利貸公司,將大量擔保資金投向了高風險、高回報產業融資擔保,埋下了行業巨大發展隱患。自去年以來我國部分地區出現了擔保機構相繼倒閉現象,不僅不利于融資擔保行業健康發展,又反過來增加了企業融資困難,極不利于目前中央提出“雙創”目標實現。
由此,國務院部署融資擔保行業改革,建立新的融資擔保機制體系,實際上起到了一次收編“游擊隊”作用,把原來一些不正規的、不規范的融資擔保機構改造成“正規部隊”,消除“魚龍混雜”局面,起到了事實上的“開正門、堵邪門”作用。而且,在融資擔保對象和方向上有了明確政策規定,各級政府成了實際“掌舵人”,不會偏離健康航向,并會進一步加強規范監管,極大提升內控管理水平,把擔保業務做精、做專、做強,真正成為服務中小微企業的中堅力量。充分展現了政府責任意識,使中小微企業破除融資困局有了堅強依靠。營造小微企業良好發展環境,政府責無旁貸,過去政府在財稅及其他方面做了不遺余力的努力,但由于始終沒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融資擔保機制體系,無法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局,使政府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很多政策措施無法落地生根。而中小微企業在中國經濟增長作用巨大,據相關資料,我國目前約有5800萬家小微企業,根據國家工商總局近期發布的《全國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報告》,全國小微企業在各類企業總數中占比高達94.15%,吸納了1.5億就業人口,創造了巨大稅收。而隨著“雙創”推動,小微企業數量會更多,就業人數會更龐大,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因而,由政府出面、出資建立統一融資擔保機構體系,無疑是一個大國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
從當前看,探索建立政府、銀行和融資擔保機構共同參與、共擔風險機制和可持續合作模式,鼓勵有條件地方設立政府性擔保基金,對銀行業金融機構擔保貸款發生的風險給予合理補償,十分必要。尤其設立國家融資擔?;穑苿诱鲗У氖〖壴贀C構在3年內實現基本全覆蓋,與融資擔保機構一起,層層分散融資擔保業務風險;以省級、地市級為重點,以政府出資為主,發展一批經營規范、信譽較好、聚焦主業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的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不僅鮮明地體現了政府在這輪擔保行業改革中的主動性與責任擔當意識,更讓廣大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找到了自己的“靠山”。
當然,融資擔保行業改革是項系統工程,要做好并推進這項改革不是件容易的事。從當前看,確保融資擔保行業改革成功,須注意四個問題:一是各級地方政府提高思想認識,轉變觀念,克服畏難情緒,增強緊迫感,把推進融資擔保業改革和建立融資擔保機構當著解決“三農”和中小微實體經濟融資困局的重要政治任務來抓,出臺各項規范性管理措施和融資擔保業發展規劃,把融資擔保機構構筑成聯結銀行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命運相聯的“穩固橋梁”,把融資擔保機構打造成穩增長、惠民生、調結構的“金融堡壘”。二是堅持穩中求進、質量第一和自愿融合原則,防止一哄而上、盲目追求數量等不良傾向,不搞行政強迫,使改革后融資擔保行業擺脫舊有經營理念、發展成服務實體經濟的市場經營主體,并展現旺盛生命力。三是堅持機制和監管優先戰略,推動融資擔保行業脫胎換骨、觸及經營靈魂的改革,對全行業制定頂層行業發展規范和風險防范機制,預設好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確保行業監管理論永遠走在實踐前面,避免走“出了問題、發生了風險”再進行監管制度設計老路;構建社會立體監管體系,加強監管聯動性,實現行業自律與社會聯合監管相結合,把融資擔保業發展的各環節置于全社會公開監督之下,實現業務經營全流程透明化,使融資擔保行業邁好第一步,以便穩健走好未來發展之路。四是消除行業發展不正之風,防止趁改革之機暗地進行各種不正當利益輸送,在設立融資擔保機構中,堅持公開透明原則,走正常流程,不允許融資擔保公司成為某些領導干部和相關利益團體牟取私利的工具。要防止短期行為,避免融資擔保機構改革走形變樣和違背融資擔保機構經營宗旨現象發生;尤其防止一些地方政府借口財政困難、不給予相應補貼,使其盲目發展為高風險、高回報產業項目融資擔保的冒險機構,堵塞誘發新的金融風險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