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鄉村振興實施“三步走”戰略,第一步 : 2018年-2020年構架制度穩基礎,打贏脫貧攻堅戰,在2018年至2022年這5年間,既要在農村實現全面小康,又要為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礎,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第二步: 2021年-2035年堅持特色振興路,系統攻克大難題,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第三步 : 2036年-2050年文化重振促發展,決勝攻堅得振興,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邏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中,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與關鍵,而產業振興的關鍵在人才,以產業振興與人才振興為核心,五個振興間構成互為依托、相互作用的內在邏輯關系。
《規劃》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明確了階段性重點任務:
一是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二是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遵循,促進鄉村生態宜居。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推動鄉村生態振興。
三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促進鄉村鄉風文明。傳承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建設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鄉村,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四是以構建農村基層黨組織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為重點,促進鄉村治理有效。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五是以確保實現全面小康為目標,促進鄉村生活富裕。加快補齊農村民生短板,讓農民群眾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規劃》圍繞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鄉村振興工作機制,從五方面提出要求: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落實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二是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避免代替農民選擇,形成全體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鄉村振興局面。
三是強化規劃引領。抓緊編制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推動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體系。
四是注重分類施策。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的思路,分類推進,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五是把握節奏力度。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謀定而后動,避免一哄而上、急于求成、層層加碼,避免過度舉債搞建設,避免搞強迫命令一刀切、搞形象工程堆盆景。
《規劃》中第三十五章鼓勵加大金融支農力度,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發展鄉村普惠金融,形成多樣化農村金融服務主體,同時創新金融支農產品和服務,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持續深入推進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完善金融支農激勵政策,繼續通過獎勵、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支持“三農”金融服務。抓緊出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發揮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將鄉村振興作為信貸政策結構性調整的重要方向。落實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完善涉農貼息貸款政策,降低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成本。健全農村金融風險緩釋機制,加快完善“三農”融資擔保體系。充分發揮好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的作用,強化擔保融資增信功能,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鄉村振興。制定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辦法。改進農村金融差異化監管體系,合理確定金融機構發起設立和業務拓展的準入門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強化地方政府金融風險防范處置責任。
從國際環境看,全球經濟復蘇態勢有望延續,我國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空間將進一步拓展,但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國際農產品貿易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仍然突出,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妥善應對國際市場風險任務緊迫。
從國內形勢看,鄉村發展正處于大變革、大轉型的關鍵時期。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中高端、多元化、個性化消費需求將快速增長,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是必然要求。城市輻射帶動農村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但大量農民仍然生活在農村的國情不會改變,迫切需要重塑城鄉關系。我國鄉村差異顯著,多樣性分化的趨勢仍將延續,鄉村的獨特價值和多元功能將進一步得到發掘和拓展。應對好村莊空心化和農村老齡化、延續鄉村文化血脈、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的任務艱巨。